华为思科之战系列专题
微访谈:以安保之名打击竞争对手
思科华为十年之战——开放创新vs封闭守成
美国国会调查报告全文发布和解读
推手思科——华为中兴事件的台前幕后
“华为中兴事件的警示与启示”研讨会
各界论战华为中兴事件
华为思科十年之争:双方力量全面对比
下一个十年:中美高科技王者之战
全面回顾:十年前思科华为之战
思科完全历史(帝国衰落历程)
华为完全历史(华为全球崛起之路)
美国国会为何发难华为中兴特别论坛
 
  导读:10年前,华为的员工数量还不到思科的一半,收入更是只有十分之一。而今天,华为的人员已经是思科的两倍,其中华为的研发人员就超过了思科整个公司的员工总数!而国际专利申请方面,华为在2006年就全面超越思科。华为中兴事件的本质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真正崛起,思科等美国企业无法通过技术创新和正常市场竞争来抵挡,所以才丧失了企业家精神的基本价值观,无赖般地将市场问题政治化。
  10年前,思科以知识产权之名发动了针对华为的第一场战争。那一战,思科弄巧成拙,狙击华为不成,反而助力华为完成国际化的洗礼,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全球崛起之路。而今天,美国政客们以一种更拙劣的手段,再次对华为发起强劲的狙击之战。那么,这次事件的台前幕后就是谁是推手?谁是事件真正的受益者?以及事件所昭示的内涵究竟有哪些?
  10年前,思科以知识产权之名打击华为没有成功,反而成就了华为在知识产权方面强盛的今天。今天,思科以政治外衣为手段,成功狙击了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努力,但是,很可能危及中美高科技领域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的格局,也激化中国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激励中国高科技的全新思维和全球崛起。
  美国国会针对华为中兴调查报告,博客中国特地推出全文翻译参考版本,供大家观摩、欣赏和学习。作为中国高科技崛起历程的里程碑事件,博客中国聚焦本次事件,将24小时滚动关注,持续推出独家内容,敬请大家关注参与。[中文版全文下载]
  今天思科没有能力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进行公平竞争,也无法以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优势,只能借助政治手段。美国企业利用政治,美国政客利用企业,这是当下的写照。 而今天,思科借助美国政客们以一种更拙劣的手段,再次对华为发起强劲的狙击之战。那么,这次事件的台前幕后就是谁是推手?谁是事件真正的受益者?以及事件所昭示的内涵究竟有哪些?放在十年历程上看这场纷争,可以更好预判未来十年趋势。 [详细]
 
企业历史博物馆系列

·IT系列
IBM完全历史
惠普完全历史
苹果完全历史
微软完全历史
英特尔完全历史
诺基亚完全历史
三星完全历史
思科完全历史
联想完全历史
华为完全历史
用友完全历史
宏基完全历史

·互联网系列
Google完全历史
Facebook完全历史
Amazon完全历史
Yahoo完全历史
eBay完全历史
Groupon完全历史
腾讯完全历史
百度完全历史
阿里巴巴完全历史
新浪完全历史
网易完全历史
搜狐完全历史
 美国国会针对华为中兴调查报告中文版
调查报告目录
·1.执行摘要
·2.报告
2.1网络给美国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利益所带来的威胁
2.1.1中国具有恶意利用电信公司的手段、机会和动机A
2.1.1中国具有恶意利用电信公司的手段、机会和动机B
2.1.2建议的“缓解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供应商提供的设备和服务对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威胁
·2.2调查
2.2.1调查范围
2.2.2调查程序
2.2.3调查挑战
2.3调查结果总结
2.3调查结果总结I
2.3调查结果总结II
2.3调查结果总结III
2.3调查结果总结IV
2.3调查结果总结V
2.3调查结果总结VI
2.3调查结果总结VII
2.3调查结果总结VIII
2.3调查结果总结IX
2.3调查结果总结X
2.3中兴调查I
2.3中兴调查II
2.3中兴调查III
·3.结论与建议
Cisco博物馆
思科帝国兴衰史 思科大裁员 思科沉浮路 思科关闭Flip 思科之病 Flip四年兴衰原因 思科2010财年财报 思科网络视频赌注 思科Umi 思科十大竞争对手 重塑思科 约翰·摩格里奇 列昂纳德·波萨克 思科发家知识产权真相 威廉·伊格 桑德拉·勒纳 《网络英雄系列--思科王朝》 思科系统公司 CISCO路由器故障 CISCO职业资格认证 CISCO 思科认证 思科
华为历史大事记
1998年: ·产品数字微蜂窝服务器控制交换机获得了专利。 ·成立南京研发中心,并于2003年6月通过了CMM4级认证。
1997年 : ·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
1996年: ·推出综合业务接入网和光网络SDH设备。 ·成立上海研发中心,并于2004年通过了CMM5级认证。
1995年: ·成立知识产权部。成立北京研发中心,并于2003年通过了CMM4级认证。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
1994年: ·推出C&C08 数字程控交换机。
1992年: ·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
1990年: ·开始自主研发面向酒店与小企业的PBX技术并进行商用。
1989年: ·自主开发PBX。
1988年: ·创立于中国深圳,成为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
调查报告核心内容
    在 2011年2月,中国领先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公司,向美国政府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否认公司或其设备的安全问题,并要求全面调查其企业运营状况。华为显然坚信,没有对其企业运营活动的全面调查,美国不会信任其在美国的电信网络设备和服务。
    2011年11月,众议院特别情报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发起本次调查,以调查这些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电信公司所构成的反情报和安全威胁。开始正式调查之前,委员会进行了初步审查,进而证实了很多重要信息的缺失,如中国电信行业情况、在美国运营的个别公司的历史和公司业务、这些公司与中国政府的潜在关系等。最重要的是,初步审查强调了因中国电信公司与中国政府或军队的潜在关系带来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因为这些公司受其国家的影响,可能会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对电信网络的访问,此类网络间谍活动还可能引起后续的经济间谍活动。
    中国的通信企业为中国政府篡改美国电信供应链提供了一个机会。话虽如此,了解国家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仍然十分困难。正如中国分析师解释的那样,国家对私营企业的控制、影响的并不明确,也没有公布过。专家解释说,中国政府和中国***可以通过人员选择或者更微妙的方式在私营公司的董事会发挥影响力。正如中兴通讯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所说:“政府影响的程度在各个方面不相同”。
    正如许多其他国家一样,本委员会同样认为,电信部门在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安保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而是外国情报机构的重要目标。委员会的正式调查重点关注中国顶级的两家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因为他们也在寻求美国的电信基础设施市场。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更好地了解其风险水平,因为这些公司希望扩大在美国的业务。为了评估威胁,调查涉及两个不同却关联的部分:(1)审查开源信息,如公司的历史、业务、财务信息和与中国政府和中国***的潜在关系;(2)审查分类信息,包括美国情报界(IC)的方案和努力,以确定在供应链风险评估中IC是否具备适当的优先权。
    尽管有数小时的采访、广泛和重复的文件要求、开源信息的审查及两家公司证词的公开聆讯,委员会对两家公司的合作和坦诚水平仍不满意。两家公司都不愿意提供足够的证据,以改善委员会的担心。两家公司都没有提供其与中国政府的正式关系或是日常往来的详细信息。两家公司都没有详细描述中国***委员会对其公司的确切作用。此外,这两家公司都没提供其在美国业务的详细信息。特别是华为,没有提供关于其企业结构、历史、所有权、运营、财务安排或管理的全面信息。最重要的是,这两家公司都没有提供充足的内部文件或其他证据来支持他们提供给委员会调查员的有限的回答。
    在调查过程中,委员会收到了业内专家、华为现任和前任员工提供的信息,都暗示了华为可能违反了美国的法律。这些指控描述了该家公司没有遵守美国的法律义务或国际商业标准。委员会会将这些指控提交给行政部门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包括可能的调查。
    此次调查试图回答几个如下关键问题:
    ·这些公司的历史和管理结果是什么?和中国政府、中国军队以及共产党有何联系?
    ·中国政府、共产党是如何控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华为和中兴的公司决策、运营和策略?
    ·华为和中兴是否被作为国家龙头企业对待,受到了哪些优待以及中国政府提供的经济好处?
    ·两家公司再美国市场的发展以及他们在深圳的母公司如何影响他们在美国的运营?
    ·两家公司是否遵守了法律规定,包括支持产权保护和国际制裁制度(如伊朗问题)?
    委员会发现,公司的回复既不完全也不明确。此外,尽管一再要求,公司提供的内部文件 (如果有的话)也少之又少。这些回复无法证实他们的答案。因为公司没有遵循委员会要求的文档提供标准。此外,中国政府对公司的明显控制对信息的获取也是一个障碍。其中一家公司在口头和书面都明确宣称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批准,它不能提供的内部文件。事实上,中国企业认为,其内部的文件或信息仍然是“国家机密”,而这些,只是更加让人认为中国政府控制这些公司和他们的业务。
    华为和中兴通讯的回复,要么不能提供支持文件,要么就不回答,委员会感到非常失望,特别是考虑到是华为提出要求,希望能彻底和完整的调查公司。公司的负责人的发言,声称他们的设备的存在对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并不是威胁,不会屈服于中国政府的压力而损害美国利益,仅凭这种发言无法让人信服。以下内容总结了委员会了解到的信息以及对进一步调查提出的建议途径。
    委员会发起调查,以寻求解答一些持久性的问题,对中国电信企业(华为和中兴通讯)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在整个长达数月的调查中,华为和中兴通讯都试图表明,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两家公司是没有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不幸的是,中兴通讯和华为都没有配合全面的调查,两家公司都未能提供文件或其他证据来证实他们的说法,以支持他们的陈述。
    特别是华为,避重就轻,在核心的安全问题上没有回应或提供不完整的答案。他们的失败在于,他们回应的答案,没有很好地解释它们与中国政府支持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于以他们的能力,能否遵守国际规则产生了进一步的疑问。
    总之,委员会认为,两家公司未能提供证据来满足任何公平和充分的调查。虽然这本身并不能证明其犯罪,但却使委员会得出了以下结论。此外,这份报告包含了一份机密附件,这也增加了委员会对其风险的关注。调查的结论是,华为和中兴提供给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的设备带来的风险可能会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
    根据本次调查,委员会提供以下建议
    建议1:美国应该用怀疑的眼光检视由中国电信公司对美国电信市场的不断渗透。
    美国情报界(IC)必须保持警觉,并专注于这一威胁。 IC应积极知会私营部门,并尽可能使其知晓该威胁。
    考虑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CFIUS)必须阻止涉及华为和中兴的收购、吞并或合并。寻求使CFIUS涵括采购协议的立法提案应该全面考虑相关国会委员会的建议。
    美国政府,尤其是敏感系统,不应使用华为、中兴的设备,包括零部件。同样,政府的承办商,特别是那些敏感项目的工作合约,应该排除使用中兴和华为的设备。
    建议2:强烈建议美国的私营部门实体考虑与中兴或华为开展长期开展业务的安全风险。强烈建议美国网络运营商和系统开发商寻求其他的供应商。基于现有的分类和未分类信息,华为和中兴未能幸免于国家影响,也因此对美国和我们的系统构成了安全威胁。
    建议3:美国国会和执法机构在行政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委员会应该调查的中国电信行业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尤其要注意中国为重点企业持续提供的财政支持。
    建议4:中国企业应该更加开放和透明,包括在西方联交所上市,提供更加一致的由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财务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审查,遵守美国的信息和举证的法律标准,并遵守所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标准。尤其是华为,必须更加透明和响应美国的法律义务。
    建议5:美国国会司法委员会应考虑立法,以更好地解决由电信公司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带来的风险,如不能被信任则不能参与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立法可以包括增加私营部门实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并在CFIUS争取涵括采购协议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国会针对华为中兴调查报告,博客中国特地推出全文翻译参考版本,供大家观摩、欣赏和学习。作为中国高科技崛起历程的里程碑事件,博客中国聚焦本次事件,将24小时滚动关注,持续推出独家内容,敬请大家关注参与。[中文版全文下载]
华为历史大事记
2012年: ·美国会称华为中兴威胁国家通信安全,思科指责华为窃取机密商业文档
2011年: ·华为在北京宣布其第三代企业路由器AR G3系列推向市场。 ·华为以5.3亿美元收购赛门铁克持有的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华为将完全持有华赛100%股权。
2010年: ·在英国成立安全认证中心。 ·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节能自愿协议。 ·加入联合国世界宽带委员会。
2009年 : ·无线接入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 ·成功交付全球首个LTE/EPC商用网络,获得的LTE商用合同数居全球首位。 ·率先发布从路由器到传输系统的端到端100G解决方案。 ·主要产品都实现资源消耗同比降低20%以上,在全球部署了3000多个新能源供电解决方案站点。
2008年: ·移动宽带产品全球累计发货量超过2000万部,根据ABI的数据,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 ·全年共递交1737件PCT专利申请,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2008年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专利数占全球10%以上。
2007年 : ·与赛门铁克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存储和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 ·与Global Marine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提供海缆端到端网络解决方案。 ·在2007年底成为欧洲所有顶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 ·推出基于全IP网络的移动固定融合(FMC)解决方案战略,帮助电信运营商节省运作总成本,减少能源消耗。
2006年 : ·以8.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H3C公司49%的股份。 ·与摩托罗拉合作在上海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开发UMTS技术。
2005年 : ·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 ·与沃达丰签署《全球框架协议》,正式成为沃达丰优选通信设备供应商。
2004年 : ·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
2003年 : ·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
2002年 : ·海外市场销售额达5.52亿美元。 2001年: ·10 Gbps SDH系统开始在德国的柏林进行商用。 ·根据RHK的统计,华为的光纤系列产品稳居亚太地区市场份额的第1名。 ·将华为的一个分公司Avansys以7亿5千万美元出售给Emerson。 ·成为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
2000年: ·合同销售额超过26.5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 ·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设立研发中心。
1999年: ·成为中国移动全国CAMEL Phase II智能网的主要供应商,该网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智能网络。 ·成立班加罗尔研发中心,并于2001年通过了CMM4级认证,在2003年通过CMM5级认证。
 专家学者解读《美国国会针对华为中兴调查报告》
思科华为系列专题
思科完全历史
微访谈:以安保之名打击竞争对手
美国国会为何发难华为、中兴特别论坛
思科华为十年之战——开放创新vs封闭守成
“华为中兴事件的警示与启示”研讨会
思科在华大事记
* 1994年08月思科系统公司北京办事处成立,随后在上海(1995年9月)、广州 (1996年3月)和成都(1996年5月)设立了办事处。
* 1998年06月思科系统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 斯先生首次以思科CEO身份访问中国大陆,并在清华大学做主题演讲。
* 1998年09月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并在北京建立了网络技术实验室。
* 1998年09月思科系统公司董事长约翰·摩格里奇访问上 海,宣布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中国首家思科网络技术学院。
* 2001年1月思科系统公司宣布将在中国新建“最后一公里 ”接入技术实验室和IP语音技术实验室。
* 2003年03月信息产业部授予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 有限公司“电子政务推荐企业”称号。
* 2003年06月SARS在中国爆发,思科向卫生部及中国疾病 控制中心捐赠价值215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和服务,协助建设国家、省、市、 县四级防疫专网。
* 2004年01月教育部授予思科系统公司“捐资助教特殊贡 献奖”。
* 2004年03月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第 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北京宣布开通,此次建成的CERNET2是目前 全球最大的IPv6试验网,采用思科IPv6设备,连接广州、上海和北京,总长 6000公里,带宽2.5G。
* 2009年CCTV《我们》与思科网真系统合作正式开播。
* 2011年11月8日思科宣布正式成立其位于杭州、苏州和合 肥的思科中国研发中心(CRDC)分支机构。为帮助思科开发创新网络技术和 产品,这些城市中现有的思科研发团队将与思科中国研发中心进行高效整合 ,并一如既往地为加强思科在中国的研发发挥重要作用。杭州、苏州和合肥 三地研发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思科的创新能力和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此举也表明思科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报告已经出笼,第二波的调查也已经开始,华为、中兴甚至其他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来自美国的挑战呢?吕本富教授认为,可以在四个层面与美国企业和美国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博弈。
    第一,企业层面的博弈。华为中兴与思科除了直接的对抗竞争,也可以进行一些合作的尝试。比如华为与美国3Com公司在杭州成立了华三公司(H3C),现在在核心领域拥有了很多专利。从早期的贝尔实验室到朗讯到思科,美国很重视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和企业,是美国技术创新的链条。在这个领域,企业有很多核心专利方面的竞争,如三星苹果之战。企业之间的博弈可以采取多种竞争或者合作的策略。
    第二,学理层面的博弈。自由贸易是中国向美国学习的。现在华为中兴事件中,美国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和精神。中国可以在学理层面与美国进行博弈,利用WTO及其它国际贸易法律准则寻求解决路径。
    第三,司法层面的博弈。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调查不是终审,华为中兴可以进一步的进行申诉。
    第四,国家利益层面的博弈。全球化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阻碍华为中兴进入美国市场,当然我们也可以反制美国的企业。对美国的苹果、微软、思科等企业进行对等的调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吕本富教授认为,整体而言,中国对策略的整体安排方面和操盘能力尚不如美国。中国思维往往是非黑即白,缺少博弈论的思考。就华为中兴事件,我们可打的牌很多,可以自由博弈。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报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大量的使用推断、猜测、怀疑。吕本富教授认为,双方的沟通也可能存在问题。华为中兴应对美国的阻挠,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需要拿出有条理性、有数据、切切实实的东西。 [详细]
    从美国国会对于华为和中兴的调查来看,报告里面讲了很多的指控理由,不透明,比如里面有共产党、有党委、有军方背景。思科会不会也有这样的问题呢?思科里面有没有执政党的秘密机构或者秘密的组成,有没有向大家公布呢?思科有没有做过美国军方的生意和美国CIA的生意呢?如果我们要去追问起来,恐怕它自己的屁股也不干净,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很难说这样一些理由可以成为对美国就构成所谓国家安全的威胁,好像华为和思科都是带有中国的不可告人的目的的、对美国拥有险恶用心的企业。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这是从一个直接层面来讲,指责这两家企业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的威胁,这是很可笑的。
    另外一个层面来讲,美国这样一个举动确实也反映出美国国家安全是在一个更高层面上的经济地位、全球的优势确实受到了某种威胁,而且这种威胁的层级是非常高的。 [详细]
    对于这种调查,因为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还是应该抱着更加开放的心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罗姆尼不断针对中国打牌,这个时候在大选的特殊关键时候,美国国会抛出这个调查,据说还有第二轮调查。
    这些大型企业不是越来越开放,而是往回退了,退到了一个让人不得不怀疑你是国企的水准。中兴也是这样,中兴的前身是691厂,凡是有编号的肯定是军工企业,军工企业怎么变成一个民营企业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搞不清楚。中国凡是跟军工企业有关的基本在这个国家就是商业机密。所以除非有小道消息,所有的消息其实都是未经证实的消息。
    奥巴马政府一直相对来讲对中国政府还是非常友好、宽容的,这个其实只是大选的一个偶然因素,可能在大选过后无论哪个上台,政策还是会有所转变的。我觉得只是他们选举的正常游戏。 [详细]
    把这个报告里华为、中兴两个字改成“微软”和“苹果”,就完全可以由中国的人大出一份对微软和苹果的评价。但是我们这样的机构在哪儿?中国没有这样的机构,或者中国有这样的机构也不会发挥这样的作用。在这方面中国应该确确实实向美国好好学习。华为在美国有没有安全威胁?我觉得有,这样的公司怎么对一个国家没安全威胁?有安全威胁。但是华为对美国的安全威胁远远不如苹果和微软对中国的安全威胁,这个道理应该是这样的,而且是多少年了。这是我们之间的不对称,深层也是看我们政府在处理外资企业包括这么多年企业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
    中国公司做受人尊敬的企业,这个本身就打引号,这都是美国话语权的一种陷阱,什么是受人尊敬的企业,思科是受人尊敬的企业,思科那么穷,还受人尊敬吗?有实力才有尊敬。 [详细]
    美国国会又启动了针对华为和中兴公司的第二轮调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表示,在发布对华为和中兴的评估报告后,又收到了更多的投诉,因此启动了针对这两家中国电信设备商的第二轮调查。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调查经过媒体的曝光,一方面引起了全球媒体和业界的关注;另一方面,更多的内幕也逐渐浮现,如该事件幕后可能是华为中兴的竞争对手思科在操纵。
    是选择开放、自由竞争、全球合作,还是选择向狭隘利益屈服,显然美国选择了后者。这与美国一贯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的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一方面鼓吹自由、开放、竞争、公平,另一方面却在本土市场实施保守、封闭、排斥的政策。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的报告以安全为由,把中国的华为中兴可以说是列入了黑名单,充分显示了美国的单边主义思维。 [详细]
    通读这篇美国众议院特别情报委员会历时近一年完成报告书,并没有任何的关于华为和中兴存在任何威胁其国家安全证据,比如华为和中兴的某些设备或软件正在收集美方的情报和资料,又或华为的员工中存在我国的间谍等等。这篇原文100多页的报告只是围绕着华为和中兴是中国的企业、存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委等理由渲染中国企业威胁论,完全是言之范范,毫无干货!说得不客气一点,这样的报告根本不像一个超级大国议院中的一个特别委员会所做,水平之低、耗时之长、逻辑之偏颇简直有诈骗美国国民税款的嫌疑。
    那么,美国的这个特别情报委员会究竟为什么要做出华为和中兴会给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呢?说到底不外乎贸易保护罢了。 [详细]
    我读了一下报告的中文版,发现该调查在方法上存在严重的问题。报告使用的调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到公司现场询问。包括有数小时的采访、广泛和重复的文件要 求、开源信息的审查及两家公司证词的公开聆讯,有数小时的采访、广泛和重复的文件要求、开源信息的审查及两家公司证词的公开聆讯。另一种方法是在调查过程 中,委员会收到了业内专家、华为现任和前任员工提供的信息。
    除此此外,没有一点额外的数据或者证据,哪怕是一个正式的文件,一个内部的邮件等等,都没有。简言之,调查的内容大致是基于道听途说形成的,主要是陈述一 种”可能“,用基于一种可能性的假设,得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报告里面”可能“一词的使用高达43处之多,行文类似香港娱乐媒体狗仔队的报道风格,全 然没有真凭实据。 [详细]
华为博物馆
博客中国荣誉出品
电话 :010-88518116
主编邮箱:editor@blogchina.com
版权声明:博客中国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 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总策划:方兴东
主编:张红梅
制作:张红梅 康影
制作时间:2012-10-19
评论
网站定位 | 历史由来 | 发展历程 | 管理团队 | 联系主编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精英
© Copyright 2001 - 2014 blog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100256 京ICP证120511
客户服务热线:400-101-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