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介绍

会议背景 作为数字全球化的最重要力量和维护者,中德两国责任重大,更负有时代使命。两国应该始终坚守数字全球化的捍卫者,成为最关键的建设性力量。在双方地缘政治利益不断扩展的背景下,中德如何避免政治冲突,捍卫中德"数字互信"的关键基石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治理研究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基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研究》课题组、中经传媒智库、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互联网实验室在5月31日联合举办《中德"数字互信"》专家研讨会,探索符合双方利益的发展方向,实现共赢。

名家观点
话题讨论

中德在数字互信方面是否存在其他的危机?

吕本富: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网络经济专家德国人比较理性、务实,而且长期耕耘一个市场。但是最近几年有点变化,特别是默克尔政府下台以后新一届政府,新一届总理带了很多企业家比马克龙还早到中国来访问。照道理来说德国的经济界对德国政府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但是俄乌战争以后有些重大变化,二号油井对于德国的价值非常大,不用俄罗斯的油气德国付出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也是下了决心。欧盟委员会的主席冯德莱恩也是德国人,事实上中欧的投资协定已经初步生效,如果协定生效后对我们非常利好,但是美国的情况变化导致中欧的贸易投资协定没有生效,冯德莱恩是一个意识形态主导的人物,上来以后对我们还是非常不利的,德国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倾向在加强。 德国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意识形态化的走向是值得我们观察的。德国女外长是绿党出身,到中国访问时穿的牛仔裤,说明很新潮,正是这个党主导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德国是一个分权制非常强的国家,并不是总理主导一切,外长本人有一半的权力来制定德国对外政策的领导力,分权制的国家外长是一个党的代表。但是没有人和钱有愁,终究还是要回到经济,只不过这个弯绕的有多大值我们观察。任何国家的关系回到最后都是经济,经济是最长期、最稳定的,德国的企业在中国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因为它也是实体经济的国家。另外德国也强调转型升级、减排,新能源在德国的占比是非常高的,德国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是欧洲最高的,中国的光伏和太阳能是世界第一,怎么把德国从工业化转型升级到智能化这个事说清楚也是重要的。

德国执政的意识形态化如何影响数字互信?

陈钟:北京大学教授、博导、ISACA主席如果从数字信任切入,实际上是有严格定义的,国际上我们的定义都是一致的,可以往下展开,但是数字信任,你不能对抗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外交,但它可以落地,从这儿往下的时候对于双方企业往前推进对它是有帮助的。可以促进在现在的前提条件之下能去积极干哪些事,这些事可以怎么去做,当然反过来讲如果这个里面一旦涉及到了很具体的事,比如重要数据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得看关切的是什么。 我参加美国几次会议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每次都是热点问题,合规性的问题,美国企业的讨论都非常认真,不是针对我们,它是共性的理论,你参与到里面,能让你找到一个共鸣的地方,可以再那里选几个问题讨论。数字信任它可以往下深化,落地能做哪些事情?如果形成路线图和时间表就更具有实操性了。

从实际的问题出发,由点到面的谈一下中德"数字互信"。

吴沈括: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德国社会很有意思,和美国不一样,德国的政治家和德国的企业家之间的立场差异是天然的,美国给我的感觉就是纯粹的资本主义政府,政府的架构就是服务资本,资本到哪里政府的职能延伸到哪里。你和政府可以谈,这个说服工作不要我们做。因为德国的历史决定了很多大企业有非常强的政治背景,内部的说服它可以做到的,而且大家族的地方实力派愿意做这样的工作,这个跟美国有点不一样。总之跟德国的工作路径还是可以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