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角: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余虹 关注理由:在家中坠楼身亡
  【事件】2007年12月5日中午1点左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从他所居住的世纪城小区楼上坠下身亡。经公安部门现场勘察认定:排除他杀,高坠身亡。【查看全文】
  【余虹简介】1957年生于四川,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艺学专业博士后,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工作,200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生前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悼念余虹博客中国人物周刊:余虹
余虹生前最后一篇博文:《一个人的百年》
余虹生前最后一篇博文:《一个人的百年》
  就在去参加石先生百岁华诞庆典前不久的5月16日,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去年的同一天新闻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这些年不断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而且大多为女性。听到这些消息,我总是沉默而难以认同那些是是非非的议论。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曾提出一个无法选择的难题:活还是不活?【查看全文

媒体报道

   ·南方日报:抑郁+胃病 致川籍博导自杀?
  抑郁的情绪在心中长久积累,是很危险的。从一些迹象看,余虹自杀并不是一时冲动,可能是婚变、工作压力等长期积累的抑郁所致。 [详细]

  ·成都商报:人大博士生导师家中坠亡 百岁恩师连称没有想到
   余虹是一个有着诗人般气质的哲学研究者,可能正是由于进入哲学思考太深,无法得到思想解脱,导致他走上这条极端的道路,他在生活上可能不存在什么现实的压力,如果真的是所谓压力导致他自杀,那么很可能是在于他在一些哲学思考上无法寻求到出路。[详细]
 
  几年前,余虹患了胃病,一直未愈。今年9月,他的胃病再次发作且恶化。因不堪病痛折磨,余虹逐渐患上抑郁症,长时间内难以入睡。由于余虹是位非常自强的人,患病以后,他不想因此让亲友牵挂,很少向人倾诉苦闷,他把一切痛苦都积压在心底
icon 请您来投票:
你觉得是抑郁+胃病致余虹自杀吗

不是
投票结果
 
  “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同是人大的张鸣教授说,他不会走余虹教授这条路。在普通人眼里功成名就的教授为何自杀?有人据那篇博客推断余虹教授是为了人的尊严
icon 请您来投票:
自杀比活着让余虹更有尊严?

不是
投票结果
 
  余虹是一个有着诗人般气质的哲学研究者,可能正是由于进入哲学思考太深,无法得到思想解脱,导致他走上这条极端的道路,他在生活上可能不存在什么现实的压力,如果真的是所谓压力导致他自杀,那么很可能是在于他在一些哲学思考上无法寻求到出路。
icon 请您来投票:
余虹自杀是哲学思考上无法寻求到出路?

不是
投票结果
 
  扼杀人的个性思想和独立不羁的人格的体制,使人丧失自我。而人一旦丧失自我,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剩下的就只有奴性意识了。余虹在他的最后一篇博客文章中透露了自杀的动机,可能是对理想的幻灭:“在今天,要想象在一个政治化的时代坚持学术所承担的风险已经很难,在今天要想象在这样一个时代生活的知识分子如何度过那些斯文扫地的日子就更难了。
icon 请您来投票:
你认为余虹是以死赎自由吗

不是
投票结果
张鸣:余虹教授自杀了,我不会

  
我跟余虹不认识,虽然听说过这个名字,也在一些学术网站上看过他的文字,甚至连他博客上的那张很潇洒的照片,也见过。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者,但直到今天,才知道原来他已经成为我的同事。上余虹的博客,看他最后的一篇博文,一个人的百年,像是他的告别辞,很沉很沉。的确,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活在今天,有时候感觉活着比死还难——难受。我理解他的选择,但我不会死,确切地说,是不会选择自己死,因为三十多年前,我已经死过一回,现在等于是站在生死交界处,就这么站着,令某些人讨厌地站着,除非有人把我干掉[详细]
 
    现实中国的大学,由于人文精神的沦丧,使得余虹教授的这一需要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即,余虹教授的生命发展遭遇了现实的他自己不可逾越的困境和障碍。余虹教授继承了古代知识分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毅然决然地化为了一屡彩虹,凝固在现实中国所有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的心头。[详细]
    我这样一个世俗的人,或许永远理解不了余虹教授的内心。他的选择只是他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抗争和救赎,而当他在用生命为代价来引起世人反思的时候,他的脆弱表现又给他的那些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自杀是对社会责任感的逃避,是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误读,“有勇气死、却没有勇气活”的学者表率和精神感召亵渎了多少大学生的心灵?[详细]
    可是这样的死亡,或许只是一个人的胜利吧?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之一,不就是为芸芸众生寻找生存的意义么?在这样一个高唱理想已经成为可笑的年代,我们更加需要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坚守,并且点起希望的篝火,哪怕是很微弱。而因为艰难就用死亡来逃避,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所以,“就这么站着,令某些人讨厌地站着,除非有人把我干掉”的张鸣教授,也许更加值得尊重。[详细]
    转轨的时代是最混乱的时代。道德坍塌,礼乐崩坏,我们只能仰望星空。 [详细]
周瑟瑟:悼余虹怀念我们的海德格尔八十年代

   我们博学智慧的余虹兄,永别了!留下海德格尔诗学,存在主义,珞珈山,东湖,80年代,让我们伤怀。愿余虹先生安息!沉痛悼念余虹先生! 。[详细]

余虹自杀:应该谴责更应该反思教育观念
 
    是什么让高校里的高知们喜欢自杀,是教育。我们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太多的低能的理想主义者,适应不了社会现实,又然以低下自己理想主义高贵的头颅。更可悲的是,由于高校的文科老师多是些理想主义者,他们想学胡适,想学李大钊,以一个个理想主义的书生为榜样,培养了更多的理想主义书生。特别是那些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多是些不知天高地厚又不服从领导的书生。一出校门就到处碰壁。丢了工作还和他的老师一样,不是检讨自己不适应社会,反而是一堆牢骚说社会不适应自己。[详细]
 
 
    不做极端民族主义的领跑者;不做屠美灭日平台湾的鼓噪者。恢复著孑民先生的治校精神,践行著胡适先生那“先争得你们个人的自由,再为国家争自由”的权利。向着官僚腐败向着黑恶势力祭出利器和投枪,才是北大青年矢志不渝的追求,才是北大朝著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方向;才是中国真该有的新北大、新教育。[详细]
 
 
    余虹教授的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能否感召起更多的大学学人不苟且偷生?是否再被人“确诊”为患了抑郁症?能否让人们更理性冷静地分析一下现今大学里让正直真诚的人“自杀不易,活着更难”的处境,深入分析现有大学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毛病?能否成为中国大学从此恢复精神健全的起点?[详细]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犬儒主义有玩世不恭、愤世疾俗的一面,也有委屈求全、接受现实的一面,它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详细]
pic

国学大师 王国维

公元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而死
pk pic

人民艺术家 老舍

1966年8月24日人民艺术家老舍在北京新街口豁口外太平湖西岸投湖自尽
pic

历史学家 翦伯赞

1968年12月18日 历史学家翦伯赞与妻子戴淑婉在北京大学服安眠药致死
pk pic

杂文家 邓拓

1966年5月17日,著名杂文家、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服毒致死
pic

诗人 海子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pk pic

诗人 顾城

1993年10月9日,顾城在希基岛上砍死妻子然后自杀
pic

诗人 余地

诗人余地在2007年10月4日于家中割喉自杀身亡
pk pic

中山大学副教授 杨静

2007年1月20日4时,中山大学女教授杨静跳楼自杀
· 纪念余虹:人间世中的精神苦游 于仲达

  作为一个中国文人,让我尴尬的是,自己既没有“桃花源”可以栖居,更没有“女儿国”可以安妥。在一个后极权的时代,只有鲁迅的“铁屋子”张中晓的“无梦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在鲁迅那里,只有道路没有天堂;在卡夫卡那里,只有天堂,没有道路。曾经,以为自己走出了鲁迅的背影,蓦然回首,才察觉自己依然还处于鲁迅背影的笼罩下。 [详细]

· 秦皇汉武之后文人的若干出路 路见

  一个是取法家学说,实行以法治国、严刑峻罚,来了个“焚书坑儒”;一个是推崇儒家,来了个“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开了兹后两千年文化政策的先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此消失,中国文人的创造力和理论思辨的能力,也从此消失。[详细]

·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出路 刘建永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就是为责任而生,为利他之责任,为普世价值之责任,为人类所有一切向往正义、真理、善因与善源的一切,而生,而活,也只有为此,才会找到思想之出口,人生之出路,终身之幸福。 [详细]

    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死,能勇敢面对死亡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但正如有人说“一切自杀都是他杀”,当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只能以死来赎自由的时候,这不能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近一百年过去了,还没有丝毫的改观,这不能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详细]

博客中国专题第07201期   策划:苏梦枕 王小韦 编辑制作:王小韦  专题制作时间:2007.12.10

您的姓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博客中国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