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维迎炮轰产业政策:从无知走向无耻!》与《林毅夫为产业政策正名: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 经济学家不要一概反对》两篇文章在微信热传,两位大佬的隔空对战仿佛又让我们回到十余年前的“林张之争”。林、张孰对孰非?产业政策到底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张维迎是纯粹的理论分析,融合了奥地利经济学派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张的观点与当年支持“后发劣势”的杨小凯如出一辙,他从洛克《政府论》的立场出发,以法治和财产保护为切入口,倡导宪政与公民权利,以此制约有可能变成魔鬼的政府。他反对经济学、经济学家成为效率的工具,提倡保障人的权利,要让人因发展而获得更多的自由,而不是相反。   林毅夫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有点类似于德国的历史学派。历史学派也称庸俗经济学派,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现,代表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当然,林的新结构主义绝不等同于历史学派,他所理解的新结构主义是供给学派、凯恩斯需求管理及国家主义的混合产物。林深谙国情,但却过度追逐效率,忽视人的基本权利。  
         
 

张维迎炮轰产业政策:从无知走向无耻!

事实上产业政策只能阻碍创新,而不可能激励创新。跟着政府的产业政策走的企业家,我想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家。为了创新,为了把我们国家变成一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中国企业家需要的是自由和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而不是什么产业政策的扶植。所以我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政府不应该给任何企业、任何行业任何特殊的政策,真正的企业家不应该有这个奢望。任何特权都是对他人的歧视,会扭曲企业家精神。[详情]

 
 

林毅夫:产业政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一定的激励,企业家才会有积极性去冒这个风险。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发挥的就是这种功能。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一般是在国际的技术和产业链内部来进行,多数情况下不能给予专利,但是,仍然需要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以必要的激励。当然,这种激励需要找到其他合适的替代方式。 [详情]

 
 

张维迎批评“产业政策”

正是因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产业政策的负面作用才更加鲜明。40年前,比尔·盖茨预计未来将会是一个计算机的世界,所以他一头扎进了软件产业。产业政策能够取得积极作用的前提是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员比企业家更有能力去判断未来,然而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政府官员的优势并不在于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未来,而在于能够在现有的官僚主义下循规蹈矩地做好本职工作。[详情]

 
 

林毅夫逐一反驳张维迎所指四个错误

潮涌现象的出现不是产业政策导致的。如前所述,上世纪90年代美国没有互联网的产业政策,同样有互联网的潮涌现象。我同意大部分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失败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成功的国家都有产业政策,没有产业政策的国家基本上没有成功的。我们要避免产业政策的失败,也要避免没有产业政策的失败。所以,应该研究什么样的产业政策能够成功,这也是新结构经济学所要做的贡献的地方。 [详情]

 

产业与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在调整各个产业分工的作用与地位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可以说,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汉民族社会从来就不拥有一种良好的政府系统,政府的作用在实际上始终是一种束缚社会发展的因素,更是严重缺乏治理社会和自觉推动文明成长的智慧。[详细]

产业政策:计划经济的新马夹

一个社会的进步,一个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仰赖圣贤们的巨擘规划,而是依靠企业家们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兴衰沉浮。计划经济既然已经失败了,那么国家产业政策没有理由不会是一个失败的东西。它之所以看起来有可能有时候居然挺靓丽光鲜,原因只是因为它把所有可能比它更亮的都送入了黑暗。[详细]

产业政策是否有用是个伪问题

笼统地认为需要还是不需要产业政策,或者产业政策有用还是没用,对于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无裨益。经济学的精髓就在于,找到最优行为的边界条件,而不是直接判断某种行为是不是最优。[详细]

产业政策大讨论:应避免“关公战秦琼”式辩论

总体来说,中国仍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还处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技术学习和产业转移还远远没有完成。在这个意义上,林毅夫教授的观点总体上仍适合中国的国情。同时,在局部领域,中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已经走到世界前沿,已经面临学无可学、只能自己创新的境地。[详细]

产业政策是一支麻醉针

型升级本来就应该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市场主体自动寻找信息和商机,把资源自动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并由市场在竞争中对低效的项目进行淘汰。只有市场进一步发育完善了,中国经济发展后劲基础才能重新确立,也才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详细]

中国经济怎么走?他们的声音值得倾听

中国目前碰到的经济下行,正表明,需求侧三驾马车已经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因而,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必须倚重供给侧,实现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在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供给质量不断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详细]

 

张维迎与林毅夫之争: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

由于没有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发展必然不成功,而许多产业政策不成功。因此,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不是因为怕产业政策失败而凡产业政策都一概反对,或是因为产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无条件地支持一切产业政策,而是要研究清楚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道理,以帮助政府在使用产业政策时,减少失败,提高成功的概率。[详细]

张维迎与林毅夫之争:需对产业政策进行反思和客观评价

产业政策很需要,但是错误的产业政策的确害死人。张维迎彻底否定产业政策,当然错误。但是,现在的很多产业政策的破坏性,的确与促进发展的初衷完全南辕北辙,是计划经济的马甲。所以,接下来应该把争论的重点从要不要产业政策,转移到哪些产业政策是坏的,哪些产业政策是好的。如今,我们应对历史上的产业政策好好复盘,对当今层出不穷的产业政策给予审慎客观的评价。[详细]

张维迎与林毅夫之争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政府产业政策管的范围越多,养活的公务员队伍越庞大,税收就越庞杂,企业成本越高。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说:“人类会犯好多错误,人类能够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具有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中国古话‘吃一堑长一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详细]

林毅夫、张维迎之争:请摆脱皮毛、深入骨肉

这些年来,在有效需求理论的指导下,消费拉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能量。其产业体现之一便是房地产。当政府出于财政目标、资本出于利益、目标而相结合后,便造成了当下的“被绑架”局面。而房地产经济导致的需求黑洞致使社会资源和个人收入掉入其中,产生更加广泛的不良影响。[详细]

北大教授顾昕:政府既是诸葛亮又是观世音吗?

依照新自由主义的解释,就发展模式而言,东亚经济增长其实并不是什么“奇迹”,而是市场经济体制正常发挥其功能的一种结果。东亚经济成长应该归功于生机勃勃的民营企业,而其经济活动的外向性,让这些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茁壮成长。[详细]